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

曝光補償(Exposure Compensation)及測光模式

曝光補償(Exposure Compensation)及測光模式

1.曝光補償

曝光補償用白話來說,就是藉由調整光圈、快門、ISO這些參數的調整,來改變EV值。
如果拍攝模式是Av(光圈先決)、Tv(快門先決)等半自動化模式,則我們調整希望增減的EV值後,由相機去決定其它參數。

那麼什麼時間會需要使用呢?舉個例來說,當我們測光的範圍是一片白色,像是在雪地時拍攝時,因為測光表的中心是18%中灰,如果完全按照測光表的建議則會拍出一片灰色的雪地。
反之,若在拍攝夜景時,因為畫面大部分的地方是黑色的,若不將曝光值調低,會拍出不夠黑的背景,也會使夜景中燈光的部分過曝。

這裡需要特別注意:"白加黑減"指的除了實際上的白色(雪景白色背景等),屬於"亮"的如水面的反光,鏡面等也是"白",要記得對於成相來說並沒有所謂的亮暗之分,都是顏色上的表現。

2.測光模式

我們知道了使用曝光補償的時機後,那麼首先要有一個測光的結果才能調整;測光模式會有基本的以下三種:權衡(全區)測光、中央重點測光、點測光。
首先需要提到一個觀念:曝光結果並不會因為測光模式而改變,什麼意思呢?例如我們相機上的設定為 ISO100、光圈f/16、快門1/125,不論當下為何種測光模式,都會得到相同亮度的照片。我們先前說過測光表的結果是一個"相對值",所以測光模式只是一個"參考點";當我們給予相機光圈快門等參數時,相機會依測光模式計算的結果反映在測光表上,曝光結果仍是光圈快門等參數所決定的。

2.1權衡(全區)測光

無論是矩陣、權衡、全區講的都是同一件事:將畫面分割為小塊(分多少區為不同相機的演算法決定),對其各別測光後所得出平均結果的方法,風景攝影中很常使用該模式,因為畫面中任何一部分都是照片的主角,我們希望得到一個不使任何一部分過曝或曝光不足的結果。


以上圖為例,這是一個晴朗的午後,陽光很均勻的灑落在被攝物上,此時我們使用權衡測光,並調整參數使測光結果在EV0的位置便可以;如果考量畫面中亮色系較多,亦可加0.3EV得到較為明亮的結果。順道一提,若相機撥到Auto模式或是手機都是使用該模式的測光方式,因為該測光模式至少確保了整張畫面不至於過份的偏暗或偏亮(雖不一定正確,但至少不會不能接受)。


2.2中央重點測光

該模式是將中央約10%區域的測光權重提高,簡單地說就是"中間區域的結果比較重要"時使用。


例如我們拍攝人像或動物時,如果被攝物都是在畫面中央區域,以上圖來說,貓咪臉部的測光結果肯定是比週遭環境重要的,這時中央重點測光就派上用場了,配合"白加黑減"的概念,圖中的白色貓咪我們可以+1EV~+1.5EV拍攝。

2.3點測光

點測光除了測光面積僅取畫面中央5%左右以外,和上述兩項模式最大的不同是:"完全不計算測光面積以外的區域",使用情境可以用在只在意很小面積的測光結果;但我會較常使用另外一個應用:該測光模式通常可以跟對焦點連動,當拍攝反差很大的場景時,可用以確認最亮和最暗部的EV差距,這部分是因為涉及寬容度,會影響後製工作時能否順利還原該處的細節。


晨昏攝影時,面對極大反差的環境,勢必要考量到後製時的彈性;如果只依地景來決定曝光,天空便會過曝白成一片,後製時失去的細節就不一定救的回來了;反之只依天空測光,地景也會嚴重曝光不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