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日 星期二

The Zone System-18%中灰

The Zone System-18%中灰




上圖是一個階調系統(The Zone System)的模型,橫軸為由黑到白、自反射率0%至100%的分布,有關為什麼Zone 5定為18%反射率的說法眾說紛紜,首先,18%這個數值是人為定義出來的中間灰(Middle Gray),有一說是柯達公司的總部羅徹斯特經常烏雲密佈,因此
柯達公司的研發人員心血來潮就以羅徹斯特的烏雲作為反射式測光錶的標準,我們這裡主要關心的,是這個數值的應用:



早期黑白底片時代攝影,是由Ansel Adams和Fred Archer所制定階調系統,用以決定底片的曝光和暗房的處理標準;用在測光表時,即為-5EV~+5EV,故當我們使用點測光時,測光表的數值表示為上圖所測得的亮度;使用權衡測光時,為畫面的平均測光值;而當為RGB亮度時則是0~255(中灰為中間值128)。

由於測光表是為了決定曝光使用,所以本身並沒有包含"顏色"這個參數在裡面,我們在拍攝時的場景是彩色的,因此必需做以下的轉換:

上圖中我們把各個不同的顏色依照他的明度做排序。舉例來說,晴朗無雲的天空接近圖中藍色的Zone 5,因此我們在對天空測光時,將曝光值調至EV0即可還原天空的顏色;反過來說,如果實際的天空是較明亮的、接近上圖的Zone 6,我們仍然把曝光值調至EV0,拍攝出來的畫面便會較實際來的暗1EV。

現今因為要得到一張照片(數位),已經不需要經過沖片放相等繁瑣作業,所以不少人會直接先拍一張結果,再從相機或手機螢幕顯示的結果來判斷要加亮or減暗,因而忽略了測光的重要性:有時候畫面是稍縱即逝,並沒有辦法讓我們反覆在測光-試拍這個循環中實驗出來理想的曝光值;又或者螢幕本身亮度的誤差,都可以能造成我們誤判,因此掌握正確的曝光觀念仍然是一張好照片的關鍵之一。


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

曝光補償(Exposure Compensation)及測光模式

曝光補償(Exposure Compensation)及測光模式

1.曝光補償

曝光補償用白話來說,就是藉由調整光圈、快門、ISO這些參數的調整,來改變EV值。
如果拍攝模式是Av(光圈先決)、Tv(快門先決)等半自動化模式,則我們調整希望增減的EV值後,由相機去決定其它參數。

那麼什麼時間會需要使用呢?舉個例來說,當我們測光的範圍是一片白色,像是在雪地時拍攝時,因為測光表的中心是18%中灰,如果完全按照測光表的建議則會拍出一片灰色的雪地。
反之,若在拍攝夜景時,因為畫面大部分的地方是黑色的,若不將曝光值調低,會拍出不夠黑的背景,也會使夜景中燈光的部分過曝。

這裡需要特別注意:"白加黑減"指的除了實際上的白色(雪景白色背景等),屬於"亮"的如水面的反光,鏡面等也是"白",要記得對於成相來說並沒有所謂的亮暗之分,都是顏色上的表現。

2.測光模式

我們知道了使用曝光補償的時機後,那麼首先要有一個測光的結果才能調整;測光模式會有基本的以下三種:權衡(全區)測光、中央重點測光、點測光。
首先需要提到一個觀念:曝光結果並不會因為測光模式而改變,什麼意思呢?例如我們相機上的設定為 ISO100、光圈f/16、快門1/125,不論當下為何種測光模式,都會得到相同亮度的照片。我們先前說過測光表的結果是一個"相對值",所以測光模式只是一個"參考點";當我們給予相機光圈快門等參數時,相機會依測光模式計算的結果反映在測光表上,曝光結果仍是光圈快門等參數所決定的。

2.1權衡(全區)測光

無論是矩陣、權衡、全區講的都是同一件事:將畫面分割為小塊(分多少區為不同相機的演算法決定),對其各別測光後所得出平均結果的方法,風景攝影中很常使用該模式,因為畫面中任何一部分都是照片的主角,我們希望得到一個不使任何一部分過曝或曝光不足的結果。


以上圖為例,這是一個晴朗的午後,陽光很均勻的灑落在被攝物上,此時我們使用權衡測光,並調整參數使測光結果在EV0的位置便可以;如果考量畫面中亮色系較多,亦可加0.3EV得到較為明亮的結果。順道一提,若相機撥到Auto模式或是手機都是使用該模式的測光方式,因為該測光模式至少確保了整張畫面不至於過份的偏暗或偏亮(雖不一定正確,但至少不會不能接受)。


2.2中央重點測光

該模式是將中央約10%區域的測光權重提高,簡單地說就是"中間區域的結果比較重要"時使用。


例如我們拍攝人像或動物時,如果被攝物都是在畫面中央區域,以上圖來說,貓咪臉部的測光結果肯定是比週遭環境重要的,這時中央重點測光就派上用場了,配合"白加黑減"的概念,圖中的白色貓咪我們可以+1EV~+1.5EV拍攝。

2.3點測光

點測光除了測光面積僅取畫面中央5%左右以外,和上述兩項模式最大的不同是:"完全不計算測光面積以外的區域",使用情境可以用在只在意很小面積的測光結果;但我會較常使用另外一個應用:該測光模式通常可以跟對焦點連動,當拍攝反差很大的場景時,可用以確認最亮和最暗部的EV差距,這部分是因為涉及寬容度,會影響後製工作時能否順利還原該處的細節。


晨昏攝影時,面對極大反差的環境,勢必要考量到後製時的彈性;如果只依地景來決定曝光,天空便會過曝白成一片,後製時失去的細節就不一定救的回來了;反之只依天空測光,地景也會嚴重曝光不足。

曝光(Exposure)及測光原理

曝光(Exposure)及測光原理

1.什麼是曝光?

以下是參考維基百科的定義:
相機(拍攝者)決定多少光量進入傳感器(CCD or CMOS),從而被記錄下來成為檔案。

這裡對我們有什麼意義呢?首先重要的是:拍攝者必需透過相機的測光建議,決定使用怎麼樣的曝光,因此需要學習相機的測光原理,以達到拍攝者預期的效果。

2.什麼是正確曝光?

圖片來源petapixel

首先必須要先釐清一個觀念:在成像中不論是螢幕的顯示或紙本印刷,只有"黑白"而沒有"明暗",換句話說我們口語上說"太亮了"其實應該是"白色太多了"。

所以什麼是正確曝光呢?有人認為並無所謂"正確"一說,表現藝術本來就沒有制式的標準。但初學者如果沒有"見山是山"的過程,也就是毫無章法地亂拍罷了;我個人的定義是,充分表現亮部至暗部的細節,即是"有光有影有細節"。

上圖過度曝光或是曝光不足,都是大幅犠牲亮部或暗部細節的照片,無論從什麼角度看都不是一張好作品。


3.測光原理

圖片來源我是賀禎禎

上圖是各家相機內建的測光表形式
這裡最重要的觀念是測光表中顯示的的方式是"相對值"而不是"絕對值"
我以刻度零來說明,當測光表指針落在零的位置時,指目前畫面中的測光範圍(這裡先跳過測光模式的不同),相機判斷會等於成相中的18%中灰;

那麼如果當前顯示示的數值是+1.0呢?表示相機判斷該曝光值是比18%灰高出了1EV,正如前面所說相對值的概念,其實測光表中並不是顯示曝光值(EV),而是曝光補償值哦!

那麼是否有絕對曝光值呢?請參考維基百科中對曝光值的定義和算法,我們不需要去記上絕對曝光值的光圈快門組合,其實只要理解測光的原理便不難取得一張曝光正確的照片。

2018年12月25日 星期二

曝光直方圖(Histogram)

曝光直方圖(Histogram)

1.什麼是曝光直方圖?

我們在相機或修圖軟體中,一定有看過上圖這樣的表格,它所代表的意思,橫軸為明暗,縱軸為像素,故這張圖表示的就是:一張照片中的像素於明暗的分布。

2.曝光直方圖的用途?

第一,在拍攝一張照片後,可以藉由曝光直方圖來精確判斷畫面中有無過曝或欠曝的部分,許多人依賴數位相機的機背LCD預覽照片功能,然後有時LCD的呈現並不是直實的曝光狀況:如顯示過亮導致誤判該區域過曝(已無亮部細節)。

第二,於修圖軟體中,可精確的知道該照片曝光的分布,從而調整致正確的曝光分布,如同上述所說電腦螢幕的呈現亦可能使我們誤判。而Photoshop/Lightroom的調整滑塊即是將該圖由左至右依序分割成黑色/陰影/曝光(中間調)/亮部/白色來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圖片來源petapixel


3.曝光直方圖的意義?

一張正確曝光的照片,一定是涵蓋自暗部到亮部,擁有豐富階調的作品;過度的傾向亮部(如上圖過度曝光),或過度的傾向暗部(如上圖曝光不足),都是捨去了一部分階調及細節,就像一道料理沒有層次,只有死鹹一樣,都是不及格的作品。

特別要提到的是:曝光直方圖的中心位置,即是18%灰階處,所以不論是拍攝時的測光或拍攝完畢的檢視乃至於後製的修圖,都是依循相同的標準給予影像工作者參考點。




以上兩張範例都是有類似的直方圖結構,但是我們仍可以很輕易的識別拍攝的時間:一張為晚上,另一張為白天,因此曝光直方圖的意義並非要告訴我們這是一張明亮的照片或是這是一張陰暗的照片,而是"顯示一張照片明暗階調的分布",協助我們獲得(包含拍攝及後製)一張正確曝光的作品。